出于對學校一位老師的仰慕,我對國際關系產生興趣。在查找、閱讀大牛論文的過程中,意外地看到了中國—東盟中心(ACC)的資料,順藤摸瓜,找到聯系方式,連續三次給中心投遞簡歷、自薦信、個人作品,等待近半年,才獲得實習機會,加入中心的貿易投資部(TID)。這既符合我的興趣,也符合院校特色。在此,由衷地感謝部門主任、老師的信任和指導,還有中心多位在外交外事、公共服務領域經驗豐富、才華出眾、風趣幽默的主任、老師們的指點。
我可能是第一位要寫兩次總結的實習生,前后兩階段實習的感受略有不同,文以為念。去年8月底結束在央企的暑期實習,從9月1日起,我“背靠背”開啟在中心的實習。因為疫情封校,實習在11月初中斷一段時間之后,得以繼續,第二階段有效工作日共計33天。兩階段我總計翻譯新聞稿近40多篇,合譯部門年報1份,合作修訂部門資料1份,并從事了大量的輔助工作。其間還參加了應屆生秋招,落實畢業后的工作去向,并順利成為中共預備黨員。雖有些忙碌,但很充實,符合北京的節奏。這也是我在京城最快樂的日子,就好像保爾•柯察金在冬妮婭的花園,呂歸塵在南淮城,林殊(梅長蘇)在金陵城的時光。沒有巧妙的排比和隱喻,所有的文字都指向快樂。
快樂源泉之一,能將所學專業運用到實踐,促進個人多維度提高。至今,我還清楚地記得第一篇新聞譯稿滿是批注的“慘狀”,“菜狗”如我,真的非常感謝老師一直以來的耐心、包容、提點。那篇譯稿呈送給綜合協調部主任時,我向她確認寫作風格,在后續翻譯工作中,嚴格按照簡明、樸實的風格進行翻譯,對人物稱謂、事件名稱進行查證。
我所在部門的主任不時會就我的譯文在工作群進行討論,并在部門會議上分享一些外交工作趣事,讓我收獲很多。主任審核很仔細,習慣性對存疑的地方進行查證,搜索的思路與我不同,這給我提供了很多經驗。在主任和老師們的指導下,我與其他幾位實習生交流翻譯、工作心得,工作逐漸步入正軌。通過翻譯工作,還能積累到相關背景知識,實現學習、實務的強關聯。比如,對“東增區”“服務貿易”等術語進行查證,完成翻譯工作后,再探索其內涵和外延。最開心的是,學校還有一門大牛開設的“國際貿易”課程(非本專業僅蹭課),課上講的內容有時第二天翻譯時就會碰到,比如,出席嘉賓致辭提到“當前WTO框架仍陷僵局,自由貿易協定已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重要力量”,上過課后就知道“為何陷入僵局”“自貿協定為何成為重要力量”,不靠死記硬背,這種學術和理論相互交融映射,是極致的快樂。
因為比較年輕,很多時候心態會有波動,會質疑自己做的事、學的東西是否有意義,如今看來,意義需要時間去顯現,翻譯是了解世界“高性價比”的途徑。上課是提高一個人的“上限”,讓人知道未知的細節和存在的可能性,實習是保住一個人的“下限”,讓工作經歷來證明一個人可以基本勝任某項任務。讀書、實習其實是一個比較安全的、自檢自查個人弱點、短板的途徑,其間碰到的各種情緒、認知上的問題,都可以察覺出來,并盡力去避免和解決,不求完美,但求符合基本標準。
快樂源泉之二,有幸參加多場外交外事活動,拓寬眼界、增長見識。我參與過“中國—東盟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招待會&研討會”“中國—東盟中心聯合執行委員會會議”“中國—東盟中心成立10周年招待會”等活動,承擔簡單的簽到、指引、準備文字材料等任務。這些工作很基礎,卻也從中窺見外交工作的不易。籌備期間,老師們經常加班、出差,幾乎每天都在寫材料。正是因為前期工作扎實,后期我和其他小伙伴才沒有遇到特別困難的地方,中場休息和結束后還可以“補充能量”,就特別開心、滿足。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實習期間碰到的人事物,有時會給我啟發,就類似豐臣秀吉在“新人”階段。此外,還可以了解到近幾年中國—東盟關系的走向、經貿熱點問題。作為一名英語專業學生,這段實習經歷讓我對外交工作有了更深的認知。再看國際政治相關報道,已不是霧里看花。
快樂源泉之三,認識很多新朋友,收獲多份友誼。我在中心認識了兩撥實習生,“兩撥”這個量詞區分的是同事們的年齡段。第一階段大多為95后實習生,比較活潑,笑點很多;第二階段為00后實習生,較為“內秀”,也很有趣。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工作比較忙,沒怎么和小伙伴們聊天,后來發現她們喜歡打乒乓球,正合我意,就開啟了我的“乒乓外交”事業。午飯之后,我們也會聊一些好玩事情,她們都比我幽默,我負責捧哏。我們還會一起約飯唱K,時不時會和中心的老師們打籃球、羽毛球(自費)。正式踏入職場前夕,有這樣一段充滿歡聲笑語的時光,很令人難忘。
主任辦公室有本書,目測應該是蔡康永的《LA流浪記》,這本書我恰好看過,書的末尾寫道:“兔子在跑,馬兒在跳,時光一去不復返。”
祝中心的各位主任和老師們身體健康、工作順利、萬事順遂!
祝我的小伙伴們,前程似錦、順風順水、開開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