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專業的碩士研究生溫質彬,研究方向是東南亞尤其是海上國家相關情況。很榮幸能于2021年9月至11月在中國—東盟中心(以下簡稱中心)實習,并收獲寶貴的人生財富。
得益于中山大學的政策和機會,我有機會在本科期間前往東南亞各國游歷,近距離領略不同文化,感知風土人情,更奠定我碩士階段攻讀方向—東南亞研究。實踐出真知,幾番游歷拓展了我的視野,堅定了我學好國際關系的決心,也讓我前往國際組織實習的愿望變得更為迫切。作為中國和東盟十國共同成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中心正是這樣一個可將學習經歷融合、提升并運用到外交實踐的難得平臺。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秋天的腳步,我終于如愿來到中心實習。
我所在的部門是教育文化旅游部(ECTD),主要通過舉辦、支持或參與教育、文化及旅游領域交流活動來推動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友好交往和務實合作。實習期間,除了中英文新聞稿、致辭稿等撰寫、翻譯、校對和日常公文流轉外,我還有幸參與了“2021中國—東盟日”、“慶祝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招待會和研討會、“2021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2021東盟(柬埔寨)中文導游與旅游從業能力建設培訓班”等活動的組織籌備工作。
在“2021中國—東盟日”活動中,我的任務之一是協助查驗出席人員的健康碼、行程碼、測量體溫和入場引導。接到任務之初,我的感覺是既不困難也不復雜。籌備動員會后老師詢問我準備得怎么樣,我才猛的發現看似簡單的工作其實還有很多細節沒有考慮到。測溫的時候人多扎堆怎么辦?如何分流?除了墻上的固定測溫器,有沒有手持的測溫儀?數量夠不夠?大家是否都會使用?在老師們的指導下,我和同組的伙伴們重新制訂方案,想得更細,準備得更扎實,活動現場十分順暢。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細節的重要性,哪怕再不起眼的環節同樣關乎活動的成敗。
在“慶祝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招待會和研討會中,我負責確認受邀人員出席情況,其中包括日本駐華使館外交官。我手頭上的日方人員名片只有日文(漢字)名字,雖看得懂也可按照中文發音讀出來,但如在電話中這樣直接稱呼,對方很可能聽不懂。對日語一竅不通的我在網上搜索了大量資料,希望能找到日語漢字轉譯成羅馬拼音的對照方案,后來又請教了幾位日語專業的同學,終于將這幾位日本外交官的名字按照日語讀了出來。待電話打通成功確認出席情況后,我和一起工作的印尼籍實習生擊掌慶祝,成就感油然而生。可見,即使再簡單的事務性工作同樣需要認真準備和對待。
在“2021中國—東盟博覽會旅游展”中,我積極參與展位搭建、展品陳列、現場講解和互動等各項工作。在老師們的指導下,從展臺的擺放細節,講解的分寸拿捏,再到中心形象的展示,以小見大,圓滿地完成了東盟旅游推廣工作,同時也充分展現出中心的良好形象。活動中我還有幸與南寧大學生志愿者進行了充分交流,大到國際局勢、中國東盟關系,小到大學生活、人生規劃,又一次拓展了朋友圈。
實習期間,我還參與了中心“2021東盟(柬埔寨)中文導游與旅游從業能力建設培訓班”項目并擔任助教,負責整個培訓班的設備運行調試和課程安排協調。受疫情影響,培訓班課堂教學全部線上進行,但部分活動內容也需線下統籌。經過努力,我在短時間內熟悉了有關線上會議系統的使用和培訓班對外教學基本程序,很好地完成了助教任務。活動中授課專家和柬方學員的職業素養以及對中國—東盟關系的熱忱著實讓我受益匪淺。
此次中心之旅是我邁向國際組織的第一步,也是我實習時間最久的一次。兩個多月的經歷讓我有機會通過參與各種活動,把對東盟的認知和了解轉化為實實在在推動雙方關系的成果,更讓我感受到外交工作的專業和國際組織的嚴謹,這對于我今后學習和擇業都意義重大。
在此,我衷心感謝中心領導和老師們的悉心教導,難忘實習生們共同工作與成長的充實與收獲,祝愿中心繼續發揮橋梁紐帶作用,為推動中國—東盟友好合作深入發展做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