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下午4時,首屆中國-東盟企業家論壇智庫分論壇召開。來自中國和東盟各國的眾多“金頭腦”齊聚西雙版納,共同探討有關智庫的話題。東盟專家向在場嘉賓介紹了東盟各國的智庫情況,中國專家則分析了中國智庫的現狀,希望借他山之石,求索新型智庫。
智庫是什么?“智庫是一個思想庫、知識庫。”中國筆會中心會長、原云南省委副書記丹增認為,智庫的存在,可以減少重大事件的失誤,讓決策走向科學化和民主化,而智庫就應該要做到“事前有預見、事中有評估、事后有預測”。為此,智庫的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建設。
那么,現在中國的智庫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現狀?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智庫專家夏林用一組數字做了一個說明:目前全國掛牌的智庫有2000家,真正活躍的不到300家。而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關于智庫的權威數據統計,全世界有6610家智庫,美國占1830家,全球最多,中國429家,英國次之。在全世界150家頂級智庫排名中,中國只占了7家。這意味著我國智庫存在著數量少、質量不高的問題,“有庫無智”成了我國智庫的一大現象。
除此之外,在我國,政府智庫占多,而民間智庫偏少。民間智庫為何發展如此之慢?究其原因,國務院參事、經濟學家湯敏認為原因有三:政府還不習慣聽民間智庫的聲音;民間的企業家還不習慣于拿錢出來辦智庫;民間智庫在獲取資源信息方面有一定難度。
地方智庫也同樣面臨著這些問題,云南大百科全書總編輯、云南省文史研究館原館長何宣認為,我省的智庫存在的狀況可以用一個詞概括,那就是“單一”:研究成果單一、研究隊伍單一、研究力量單一、經費渠道單一、傳播形式單一。
盡管面臨著許多問題,但與會專家們對中國智庫的發展還是充滿了期待與憧憬。“中國的經濟中,民營經濟已經占到約70%,民間的智庫將在其中起到越來越大的作用。”湯敏相信民間智庫的發展將會越來越好,而正在運營一家民間智庫的云南田園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姜若愚對此甚為贊同,他希望民間智庫能真正成為政府的智庫、業界的智囊、學術的高地。(記者 王琳 潘穎 張蕊 李斌 雷龍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