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4日,《21世紀經濟報道》刊發對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大使的專訪,全文如下:
9月5日至7日,第43屆東盟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在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召開。
東盟秘書長高金洪9月7日在雅加達表示,東盟與中國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人文交流等各領域合作勢頭持續保持強勁,將產生更多成果造福東盟與中國民眾。
2023年是中國與東盟成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第二年,也是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理念提出十周年。
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專訪時表示,中國—東盟關系不僅成為東盟同對話伙伴關系中最具活力、最富內涵、最為互利的關系之一,更為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本屆峰會達成廣泛合作共識
《21世紀》:9月7日,第43屆東盟峰會及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在雅加達閉幕。你認為本次東盟峰會的召開有何重要性?
史忠俊:第43屆東盟峰會和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剛剛閉幕。本屆峰會聚焦經濟議題,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數字經濟、藍色經濟等多個領域發表一系列成果文件,達成廣泛合作共識。
在疫后經濟復蘇乏力,全球發展面臨更多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背景下,本屆東盟峰會取得豐碩成果,傳遞出地區國家維護和平安寧、深化互利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的強烈信號,為地區國家經濟增長、地區經濟一體化注入更多正能量。
會議就“一帶一路”倡議同東盟印太展望互利合作發表聯合聲明,通過了中國與東盟在農業發展、電子商務、科技創新等領域加強合作的成果文件,宣布2024年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我認為,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為雙方進一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民心相通指明了方向。
合力應對各類傳統、非傳統安全挑戰
《21世紀》:當今世界地緣政治復雜多變,你認為中國—東盟關系面臨哪些挑戰?應該堅持哪些共識?
史忠俊:當前世界總體經濟復蘇乏力,地緣政治形勢緊張,氣候變化、環境、糧食和能源安全等問題復雜嚴峻,變亂交織的國際形勢也給中國和東盟國家的發展帶來了諸多挑戰。
在此背景下,中國與東盟更要堅持相互尊重、守望相助,堅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堅持和平解決爭端,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和開放的區域主義,堅持以自由貿易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這些重要原則是雙方實現共同發展的根本保障。
具體而言,一是要繼續加強政治互信,維護好地區和平穩定。雙方應不斷鞏固和發展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認真落實好《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行動計劃(2022-2025)》等雙方領導人達成的重要共識,共同推動落實全球安全倡議,防止零和博弈等消極思維對發展合作帶來沖擊,合力應對各類傳統、非傳統安全挑戰。
二是要持續推進經貿合作,深化利益融合。雙方應發揮經貿互補性強的特點,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推進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融合,力爭2024年內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持續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面向未來,中國和東盟國家應更加聚焦合作,適應不斷變化的全球經濟形勢,攜手推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綠色轉型等新興產業的合作,分享區域經濟合作與發展機遇。
三是要進一步密切人文交流,持續推進民心相通。2024年是“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年”,雙方應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文化、旅游、培訓、青年等領域交流,鼓勵高校、媒體、智庫等社會各界開展更多交流活動,不斷深化文明交融、民心相通,推動人文交流盡快恢復到疫情前水平。
經貿合作是重要基石
《21世紀》:本次峰會聚焦經濟話題,你認為在中國—東盟合作關系中,經貿合作承擔著哪些重要作用?
史忠俊:中國與東盟各領域務實合作成果豐碩,給11國20多億民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打造了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合作樣板。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是雙方關系不斷走深走實的重要基石。近年來,中國東盟貿易“蛋糕”不斷做大,經貿合作不斷提質升級。中國和東盟已連續3年互為最大貿易伙伴。今年1-7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3.59萬億元,同比增長2.8%,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3%。
中國與東盟還互為重要的投資來源地和目的地。截至今年7月,中國同東盟國家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800億美元,在東盟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6500家。
同時,雙方通過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和推進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不斷加強互聯互通、數字經濟、能源轉型、環境保護、減貧等領域合作,雙方經貿關系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拓展。
可以說,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快速深入發展為雙方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不斷走深走實注入了強大動能。同時,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有助于區域乃至世界經濟復蘇與發展。
多年來,蓬勃發展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已成為地區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的重要助推器。中國與東盟雙方對區域合作的理念相似,都是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和支持者。
《21世紀》:在經貿合作方面,未來有哪些發展機遇?
史忠俊:我認為中國東盟未來經貿合作可以抓住三個機遇。一是隨著RCEP紅利進一步釋放和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建設深入推進,雙邊貿易投資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域內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水平將進一步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合作將進一步深化、韌性將進一步增強,從而有效增強中國與東盟經濟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
二是隨著“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各國發展戰略的深入對接,雙方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的需求將更加強勁,交通和通信等領域的貿易投資合作將迎來更大發展。同時,雙方可加強“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貿易暢通合作,加快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深化“絲路電商”國際合作,推動形成更加開放的區域大市場。
三是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中國和東盟在5G基礎設施建設、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新能源技術開發應用、綠色投融資等新興領域合作潛力巨大,我認為,未來雙方經貿合作的“含金量”有望進一步提升。
進一步釋放“一帶一路”發展紅利
《21世紀》:今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周年,你認為“一帶一路”在哪些方面促進了中國-東盟關系?
史忠俊:東盟國家處于“一帶一路”的陸海交匯地帶,是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優先方向和重要伙伴。
當前,中國與東盟十國均已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雙方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與《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對接合作,發表“一帶一路”倡議同東盟印太展望互利合作聯合聲明。
十年來,共建“一帶一路”在東盟結下累累碩果。比如,中老鐵路助力老撾實現“陸聯國”夢想,印尼雅萬高鐵也將激發沿線數千萬人口經濟活力,中印尼、中馬、中菲的“兩國雙園”開啟了國際產能合作的新模式,柬埔寨金港高速公路、中老泰鐵路、馬來西亞東海岸鐵路等“一帶一路”重點項目建設不斷提速,將有力助推東盟經濟持續增長。
我相信,隨著合作的蛋糕越做越大,共建“一帶一路”所釋放的發展紅利也將越來越大,雙方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將越來越強。
“東盟國家普遍希望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
《21世紀》:我們了解到,今年以來,你頻繁出訪東南亞國家。能否請你談談出訪感受?觀察到了哪些新變化?
史忠俊:今年以來,我先后出訪了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柬埔寨、緬甸六個東南亞國家,與所在國外交、貿易、教育、旅游等政府部門高層進行密集會見,與當地商會、高校、媒體等各界人士交流。整體感受是東盟國家聚焦于發展、友好、合作,中國東盟合作前景光明。
東盟國家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我訪問的六國發展階段存在差異,但都無一例外期待加強國內和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釋放更多增長動能,實現自身經濟穩步發展,維護好地區和平穩定繁榮。
我還觀察到,新形勢下,東盟國家普遍希望與中國加強友好,增進交流,盡快恢復人文交往和人員往來至疫情前水平,推進民心相通。
東盟國家普遍希望搭乘中國發展的快車,部分國家對雙邊合作抱有更大期待。我認為,除繼續加強在經貿、投資、基礎設施、教育文化、旅游等領域務實合作外,可積極開拓新領域新平臺,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藍色經濟、公共衛生等新興領域密切交流合作,造福雙方人民。
總體而言,中國東盟關系發展已進入快車道,雙方合作前景光明。目前,中國—東盟中心正在與各方積極溝通協調,穩步落實訪問成果,爭取有更多實實在在的經貿、人文項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