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中國—東盟中心在《中國報道》雜志發表題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迎接新氣象》的文章,全文如下:
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是推動各國互鑒、互容、互通的橋梁和紐帶,能有效支撐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中國與東盟山水相連,人文相親。2021年11月,在雙方領導人的倡導下,中國—東盟升級為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達成多項多邊和雙邊共識,為中國-東盟關系發展指明方向,擘畫藍圖。其中,雙方在教育領域交流與合作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互認,職業教育共享共建和青年交流豐富多樣。過去三年,盡管疫情對跨境旅行帶來嚴重影響,但在中國與東盟各方的精誠合作和共同努力下,在中國-東盟中心的促進和支持下,中國-東盟教育務實交流與合作不間斷持續推進,為服務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筑牢民心和人才基礎做出重要貢獻。隨著疫情散去,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穩步推進,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已蓄勢待發,準備好迎接新氣象,為促進“一帶一路”經濟發展貢獻獨一無二的作用。
區域高等教育集群發展。在東盟各國和中國政府的政策鼓勵和支持下,中國與東盟各國簽署了教育交流合作協議,與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等國簽署了互認學歷學位協議。疫情之前,中國與東盟雙向留學生人數達20萬。東盟大部分國家已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建有42所孔子學院和39所孔子課堂。中國-東盟中心重視中國-東盟高等教育政策交流與務實合作,積極主辦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合作論壇,支持各類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展、中國-東盟產學研基地建設等活動,不斷深化中國-東盟高等教育交流。中國-東盟中心是貴州“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協辦單位,與東南亞教育部長組織和交流周組委會一道,提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的品牌和影響力。隨著疫情政策的進一步放開,中國-東盟留學生數量有望在未來3年持續恢復增長,雙方將在各專業學科領域開展更有針對性的交流合作,打造亞洲人才和科研高地。
各類職業教育創新合作。職業教育是鏈接經濟發展和產業需求、人力資源和教育共計的定制化解決方案,進入新的轉型發展期,中國和東盟各國都更加重視職業教育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隨著中國和東盟互為最大貿易方,雙方企業和投資合作不斷增加,以服務產業為目標的中國-東盟區域職業教育合作優勢將愈加突顯。與此同時,中文對雙方職業教育互學互鑒的支撐作用也更加明顯。疫情期間,中國—東盟中心啟動了一系列供需對接和能力建設培訓,如跨境電商職業教育能力建設培訓、職業教育專場合作洽談會、“中文+職業技能”本土師資培訓班等,支持成立中國(山東)—東盟職業教育產學研基地,有效促進中國和東盟在職業教育方面的務實合作。中國-東盟中心將與各國教育部門、駐華使領館、企業和學校一道,著眼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改善人民福祉,攜手構建“后疫情”時代職教合作創新模式。
雙向青年人才互學互鑒。青年是中國-東盟關系的支撐者、繼承者和重要紐帶。中國—東盟中心一直重視促進中國與東盟青年交流。即使在新冠疫情期間,仍靈活舉辦和支持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線上線下青年活動,匯聚各方力量,組織中國-東盟青年交流周、中國(江蘇)—東盟青年論壇、中國—東盟青年藝術作品線上展、“知行貴州”絲綢之路青年交流計劃、天宮對話—神州十四號航天員乘組與東盟青少年問答、印尼、泰國來華留學生組織適應性培訓等,促進雙方青年的互動溝通,增進友誼,為促進中國-東盟友好關系助力。中心將繼續為中外青年搭建良好的交流平臺,支持中國-東盟青年攜手并進,為推動本地區穩定和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
隨著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不斷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中國-東盟經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朝著經貿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經濟數字化、發展綠色化和產業融合化等方面發展。中國-東盟教育合作也將迎來新氣象,進一步服務區域產業發展、對標數字化轉型、促進跨界融合轉變。中國—東盟中心秘書長史忠俊在多個教育國際論壇上表示,中國-東盟中心將積極落實雙方領導人共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促進雙方教育政策協同,引領雙向人才流動,推動數字技術應用,加強人員能力建設等方面積極探索,同中外各方一道,助力中國-東盟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