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2日,首屆中國—東盟媒體合作論壇舉辦專題午餐會,邀請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育部青年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史安斌就“智媒與浸媒時代的中國新聞業創新”發表演講。
史教授介紹了中國媒體發展現狀。他表示,當下中國媒體業進入黃金時代,多媒體同步發展,全業態百花齊放,產業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產業總值約達2萬億人民幣,且以每年20%速率增長。中國現有超過2000份報紙,10000份雜志,300余家廣播,逾3000家電視臺,覆蓋13.5億人群,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傳媒產業和市場。網民數量7.31億人,互聯網滲透率53.2%,大約有超過300萬家網站,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互聯網市場,移動手機用戶達13.2億人。
史安斌教授闡釋了新聞內容制作發展的三個階段,即從傳統時代的新聞專業人員生產內容轉變為互聯網時代以移動網絡為平臺的用戶生產內容,再到今天人工智能時代的機器生產內容,充分利用高科技的應用。他表示,在此進程中,新聞傳播方式方法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以新華社研發的“新華智云”為例,介紹了當今中國新聞媒體傳播中最前沿的技術運用,包括人工智能、多維功能、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通過例舉人民日報的“中央廚房”和央視的“新聞移動網”,介紹了“融媒體機制”和“云平臺與媒體矩陣”等新聞編發體系和資源共享的通稿系統和媒資系統等全新媒體理念。
參加活動的代表紛紛表示,史教授的講座使他們對中國媒體產業和新媒體技術發展有了更直觀和全新的認識,開拓了他們的視野。東盟方代表希望在媒體高端和前沿技術的應用上向中國學習借鑒,加強與中國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動雙方媒體事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