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苦行僧”般的
支教經歷
“再不好的事,都是生活給我們的恩賜,是困境教會了我們成長,給我們的生活添上了濃重而不可缺少的一筆。”這是海南大學赴泰支教志愿者謝思穩的一段意味深刻的開場白。
謝思穩所執教的學校位于泰國南部的春蓬府,是一所近山近海的學校。在這里,沒有網絡,手機信號不好,沒有直接喝的飲用水,不能洗熱水澡,沒有酸甜苦辣分開的食物,買個水果都得出山。
“來泰之前,準備的PPT在這里完全用不上,因為這里沒有固定教室,沒有多媒體設備,學生甚至沒有教科書,教室即是辦公室。”謝思穩告訴記者,硬件上的這些欠缺還不是最大的難題,對于她,遇到的最大難題莫過于學習漢語的學生寥寥可數和課堂管理的問題。
“經常會遇到一個班只有一兩個學生前來上課的現象,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說,稍不注意幾個學生就像疊羅漢似地扭在一起,你打我一下,我踹你一腳,還時不時插入一個第三者上來補上一拳。”慢慢地,謝思穩了解到,這些調皮搗蛋的學生中,父母離異或因事故身亡的不在少數,另外還有很多輕微或深度智障的學生。
在了解了學生和學校的情況,謝思穩開始“對癥下藥”。課堂上,她增加了更多游戲環節;學生們喜歡畫畫、唱歌,她就以畫代寫,以唱代說。課下,謝思穩主動找學生們聊天,和他們一起踢藤球,跳恰恰,一起制作節日卡片和花束,一起吃飯用夾雜著中英泰三語的句子聊天。漸漸地,前來上課的學生多了起來,他們不再刻意遲到,會主動問問題,按時提交作業,會利用課間時間與她交談,會邀請她一起去吃冰激凌,去郊游。
在經歷過半夜被熱帶蜈蚣咬傷,皮膚發炎潰爛,以及強紫外線照射下眼睛時常強烈刺痛和流淚等生活上的折磨后,似乎在這世上,再沒有什么可以讓這個勇敢的姑娘有絲毫退怯。當問起謝思穩,在泰國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謝思穩表示,“那就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愛自己的祖國,以后也只會更加倍地愛。”
為什么?“也許就像是經歷過死亡并從死亡邊緣回歸正常的人會更加熱愛生命一樣,像流浪在外才更深刻體會‘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一樣,出國在外,才更理解“國家”一詞背后包涵的意義。”謝思穩意味深長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