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對東盟國家來說是一件大好事。經貿和人文交流,讓中國和東盟近20億人口獲益良多
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有悠久的友好交往歷史。很多東南亞民眾都熟知“鄭和下西洋”的故事,在很久以前,就有大量中國移民到東南亞經商、生活、定居。華人在東南亞留下了很多古跡和傳說,見證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
在新加坡拉柏多公園附近,曾有一塊高6米、形狀似龍牙的巨石,據傳鄭和的船隊以此石作為航線的標志。后來巨石被英國人炸毀,新加坡園林局在公園內燈塔所在位置建造了一個復制品,把它命名為“龍牙門”。和西方殖民主義者帶來槍炮和戰爭不同,中國船隊帶來的是滿載絲綢和茶葉的商船,促進了中國同東南亞的經貿、文化交流。我認為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十分巧妙,它基于中國與東南亞友好交往的深厚歷史積淀。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深遠的現實意義。隨著中國和東盟國家經貿往來的加深,雙方提出的2015年實現雙邊貿易額5000億美元的目標,預計會提前實現。中國和東盟目前正致力于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深化雙方在經貿和投資等領域的合作。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將為整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更加強大的動力。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意味著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旅游合作將進一步深化。東南亞各國旅游資源豐富,日益成為中國游客出境游的首選目的地。因此,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被賦予新的含義,包括了郵輪旅游、海洋旅游、自由行等多種旅游開發項目,游客數量的增加將提升中國與東盟人民的交往水平,給中國與東盟友好奠定更深厚的基礎。
2014年是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雙方將舉行多個大型文化交流盛會。此前,東盟與中國的文化交流活動主要集中在廣西等與東南亞山水相連的中國省區。現在,雙方將文化交流的目的地深入到中國內地和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標志著雙方文化交流的水平已經達到新高度。最近,馬來西亞歌手茜拉參加湖南衛視《我是歌手》的演出,獲得中國觀眾的極大關注,這是民間文化交流的極好例子。
中國的發展,無論在經濟上還是文化上對于東盟國家來說都是一件大好事。中國的經濟發展是東盟的推動器。中國和東盟的友好合作,將使近20億、占全球近1/3的人口獲益良多。
(作者李鍵雄為東盟秘書處公共事務主任,記者于景浩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