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10月7日電(記者郭信峰 趙葉蘋 魏驊)10月3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尼西亞國會發表重要演講,提出中國愿同東盟國家加強海上合作,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這是中國新一屆領導層近期就加強中國—東盟合作的又一重要表態。一個月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中國—東盟博覽會,提出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版。
“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與鄰國貿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當代再建“海上絲路”無疑將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歷史意義。分析人士認為,在全球經濟復蘇一波三折的背景下,這一表態透露出中國謀求同東盟國家共同打造下一個“鉆石十年”。
中國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接受采訪時說,在中國外交總體布局中,周邊是首要,中國外交要處理的最重要課題之一就是與周邊國家關系。
“從習近平主席的講話可以看出,中國新一屆領導層高度重視與東盟的關系,中國同東盟關系是我國周邊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也表明,南海問題不會影響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政治互信和經貿合作。”吳士存說。
10月9日起,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還將出席在文萊斯里巴加灣市舉行的第16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16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八屆東亞峰會,并對文萊、泰國、越南進行正式訪問。
吳士存認為,此行將進一步闡述中國對東盟的政策。中國和東盟國家同是亞太地區最具活力的經濟體,處于深化地區合作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未來中國將推動與東盟國家經貿往來的全面發展。
2003年10月,中國與東盟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伙伴關系”,雙方經貿發展進入快車道。2010年1月,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雙方對超過90%的產品實行零關稅。
據統計,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增長到2012年的4001億美元,中國已經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習近平在演講中表示,中國愿提高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水平,爭取使2020年雙方貿易額達到1萬億美元。
中國南海研究院海洋法律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劉鋒說,目前東盟已經與中國基本達成了建設“鉆石十年”的共識,未來雙邊經貿合作緊密程度將大幅提高。
事實上,中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遠遠大于其他國家,進一步深化合作有著良好的政治和經濟基礎。正如習近平主席在演講時所描述,中國同東盟中最大的國家印尼合作領域廣泛,可謂“上天”“入海”。
一些專家同時表示,從經濟層面看,目前雙邊貿易尚處在最基本層面,貿易模式較為單一,達到歐盟和北美自貿區的水平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未來需要依托雙邊互信和宏觀政策,促進直接投資、貨幣流通,不斷提升自貿區的開放水平。
劉鋒說,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要重視海上全領域合作,要想富先修“路”,應優先發展海上互聯互通,同時開啟海上交通線的旅游功能。
市場普遍預期的下一步舉措包括,加強雙邊政策溝通,在南海問題等方面推出積極務實的政策,通過戰略政策先行夯實雙方合作基礎,鼓勵相關企業在東南亞建設投資,加大民間往來力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