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運營,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快速發展。
日前在廣西南寧閉幕的中國-東盟博覽會,被認為是中國與東盟各國經貿合作的晴雨表。自2004年以來,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數千家企業以及數萬名客商,每年秋天都歡聚廣西南寧,在博覽會上尋找中國與東盟合作的商機。
中國-東盟合作共贏模式是世界區域經濟合作的一大亮點。然而,在經貿合作火熱的背后,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依然面臨著貿易壁壘多領域存在、各國政治互信有待加強等諸多挑戰。“熱”與“冷”并存的現狀,顯示了中國-東盟自貿區進一步深化合作的空間。
熱:經貿合作亮點紛呈
“今年上半年,中國與東盟之間的貿易額為2105.6億美元,增長了12.2%。到2015年,中國-東盟雙邊貿易額將超過5000億美元。”商務部副部長高燕介紹,中國已連續4年成為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東盟則繼續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
2010年,中國與東盟建成了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11個國家,19億人口,93%以上貿易商品實行“零關稅”……自貿區建成實施,升級了中國-東盟“10+1”共贏模式,給雙方帶來了更多的機遇、更大的市場和更優化的資源配置空間。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說,今年1至7月,中國與歐盟貿易額3104.8億美元,同比下降1.8%;中國與美國貿易額2883億美元,同比增長6.2%;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創歷史新高,為2477.23億美元,同比增長12.4%。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增速遠遠高于同期中國對外貿易平均增幅,東盟成為中國對外貿易增速最快的伙伴地區。
在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院長莊國土看來,在部分國家仍陷于經濟危機時,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呈現出亮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成為世界區域合作和整合的典范。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下,大湄公河次區域合作、泛北部灣經濟合作等也風生水起。
在老撾首都萬象,懸掛著中國車牌的汽車悠然地行駛在街頭,人們辦理簡單的手續后,就能自駕從中國西雙版納口岸進入老撾。不少人因此成為跨國上班族,周一至周五在老撾境內的工廠上班,周末回到昆明休息。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方面,今年7月,中國批準防城港市開展全國邊境旅游異地辦證業務。中國游客無需護照簽證,憑身份證即可辦理從友誼關、東興、水口、龍邦、防城港、北海等口岸出境赴越南旅游。
“次區域合作為落實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作出了最有效的探索。”中國東南亞研究會副會長賀圣達教授表示,次區域合作通過具體項目的實踐,在貿易便利化、合作機制化等方面自下而上地推動了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不斷發展。
冷:非關稅壁壘仍需消除
中國-東盟經貿合作成為世界區域經濟的亮點,為各國發展注入了活力。然而,透過熱點冷靜分析,在“10+1”合作共贏大船不斷向前的同時,貿易壁壘依然不同程度存在,各個國家間政治互信面臨新的挑戰等也給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帶來不少阻力。
“雖然在經濟合作領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進展,絕大部分關稅被取消,但普遍存在的非關稅壁壘阻礙了中國與東盟的貿易和投資流動。”馬來西亞前駐WTO大使蘇普若瑪尼表示,中國與東盟各國間不同的標準、法規和評估程序影響了雙方貿易的便利化,而各國間經濟活動和流程的不透明性也導致了大量貿易壁壘的存在。
云南省海外投資有限公司在緬甸推廣優質水稻種植獲得成功,但由于對于大米進出口檢驗檢疫標準存在差異,公司在緬甸生產的大米無法順利出口到中國。
云南省海外投資有限公司緬甸區域經理部項目主管李楠表示,中國與東盟各國之間,東盟內部各國之間在產品進出口檢驗檢疫標準上還須進一步理順,“建議各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框架下進行商議,取得一致的檢驗檢疫標準和方法,以促進區域內的貿易往來便利化”。
進一步增強政治互信,也是中國與東盟國家間的重要課題。在9月1日閉幕的第六屆中國-東盟智庫戰略對話論壇上,來自中國與東盟各國的智庫機構代表認為,中國-東盟合作能夠取得今天的成果,完全是雙方互信的結果。在中國-東盟經貿合作不斷加強的今天,如何處理局部的矛盾和沖突考驗各方智慧。
越南社會科學院中國研究所杜進森博士表示,由于地緣戰略原因,東南亞成為各大國爭相施加影響的重點區域,特別是一些區域外大國的介入,給本地區的合作互信帶來消極影響。此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內各國客觀上存在著引發地區不穩定的因素,需要各國共同合作加以有效控制。
杜進森認為,中國與東盟各國必須認識到雙方關系穩定健康發展,不僅能滿足各國的根本和長久利益,也符合世界和平發展和合作共贏的趨勢。今后中國與東盟應該進一步提升合作關系,建設新型睦鄰戰略伙伴關系,在推動雙方經貿合作不斷向前的同時,推動政治、外交和安全上的互信與合作。
打造“10+1”升級版
“未來,雙方在基礎設施建設、農業、制造業、加工業等諸多領域還將加強合作,中方金融機構也將為中國與東盟之間的經貿合作提供更多的融資便利。”高燕表示,目前東盟正在大力推進經濟共同體建設,中國經濟正在打造“升級版”,兩相結合必將催化出更多商機,促進雙方貿易、投資等領域的合作。
產業合作是未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深化發展的重點。近年來,中國和東盟一些國家領導人多次建議將雙方宏觀經濟規劃和政策相銜接,特別是在產業合作方面加強行業主管部門的合作,鼓勵大湄公河和泛北部灣等次區域合作,充分發揮中國-東盟產業互補性優勢,提高區域產業競爭力。
而貿易和產業均需要交通作為基礎,推進區域互聯互通是深化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的重要內容。目前,中國與東盟各國的交通便利化仍有諸多問題亟待破解。南寧至新加坡經濟通道尚未形成具體規劃,各國間的高速公路、鐵路、海運航線、航空交通網絡體系尚未完善,互聯互通已成為打造“10+1”升級版的急中之急。
因此,在與第十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同期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中國和東盟10國的政府高官、著名企業家、專家學者圍繞“互聯互通,深化行業合作”主題進行了研討,為推動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升級凝聚更多智慧。
“即使有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中國-東盟還須在共贏之路上攜手并進。”許寧寧表示,要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進一步開放雙方貨物貿易市場、服務貿易市場、投資市場,不斷擴大互利共贏的合作成果,共同應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的壓力,促進地區持續穩定繁榮。(記者 王勉 熊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