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印度尼西亞政府近日宣布,計劃進一步收緊外籍勞工工作許可,以應對外籍勞工對本土勞動力的沖擊。印尼擁有豐富廉價勞動力,但具備大專學歷及正規職業教育的中高技術人才不足勞動力總人口的10%,造成諸多本地公司和外企高度依賴外籍勞工。隨著東盟一體化進程的推進,成員國間將逐步開放勞動力市場,印尼各大工會要求削減外勞規模的呼聲日漸高漲。有專家提醒,一味限制外勞進行自我保護并非明智之舉,一旦外勞供應不足而本土勞動力又無法承擔工作,受損的將是印尼經濟。
持續限制——
外勞數量逐步減少
印尼人力部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繼去年2月印尼政府公布“禁止招聘外籍勞工”工作崗位名單后,2012年全國外籍勞工數量降至約7.24萬,同比減少6%,其中技術、管理等專業性較強工種的中高層外勞數量減少最明顯。
印尼人力部官員雷伊娜表示,今年1—8月人力部共發放4.8萬份外籍勞工工作許可,較去年同期進一步減少,預計全年外勞數量將繼續萎縮。
在印尼,多數外籍勞工擔任企業中高層職位,例如在工程、貿易、通訊、油氣、礦產等企業從事顧問、管理、總監、技術支持等工作,工資也高于本地員工。
據統計,中國、日本、韓國是對印尼輸出勞務最多的三個國家,其中中國員工占到該國外勞總人數的21.4%,位居榜首。
印尼外勞減少的趨勢同該國不斷增長的外國直接投資(FDI)形成鮮明對比。2012年,印尼FDI激增26%,達到221萬億盾(1美元約合1萬盾),創下歷史新高。印尼人力部稱,FDI的增長并不意味著國家需要招收更多的外籍勞工。
制約瓶頸——
本地員工技能欠缺
曾任印尼投資協調署高級投資顧問的伊迪利斯·凱威指出,隨著印尼對外貿易的深入發展,企業對中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水漲船高,普遍希望以最小成本聘用最有業務經驗的員工。印尼本地員工雖具備價格優勢,但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較為欠缺,在專業性較強的崗位競爭中處于劣勢。隨著東盟一體化建設的快速推進,成員國間將逐步實現人員自由流動,這將對印尼本地員工造成更大沖擊。
印尼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斯瓦格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印尼國內要求削減外籍勞工規模的呼聲不斷高漲。來自各大工會的壓力迫使政府采取更為嚴厲措施收緊外勞輸入,試圖減輕勞動力市場自由化之后本地勞工將面臨的挑戰。2014年印尼大選在即,工會選票還成為政客們不得不考慮的因素。
斯瓦格對這一計劃的前景并不樂觀。他表示,當前的主要問題在于技能不匹配,而一味通過限制外勞進行自我保護未免消極。一旦外勞供應不足、本地員工又無法承擔工作,整體經濟恐將受損。因此,政府應嚴格謹慎地執行收緊外籍勞工規定。
長遠之策——
不斷加強人才培養
斯瓦格認為,與其把外籍勞工堵在門外,不如把精力放在加強對本地員工的業務培訓上。只有培養出大量高層次的專業人才,印尼經濟才能真正朝價值鏈上端移動。為此,政府要在企業和培訓機構之間進行有效協調,讓政府、企業、培訓機構三者合力培養出市場真正需要的人才。這需要長時間的投入,但對于印尼勞動力市場而言是長遠之策。
華為印尼公司是印尼領先的信息與通信解決方案供應商,4900名員工中有85%以上來自印尼本土。除完善福利制度外,該公司還積極培養本地員工。“通訊在印尼屬于新興行業,開設相關專業的高校少,人才儲備不足,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幫助他們做點事情。”該公司公關總監顏昕對本報記者說,技術轉移能實現企業和員工“雙贏”,企業也樂于培養當地人才。
印尼一家獵頭公司員工史密斯對本報記者表示,從積極方面看,外籍員工的加入可形成“鯰魚效應”,即激勵本地員工同外籍員工展開良性競爭。此外,外籍員工帶來了先進技術和優秀的業務品質,本地員工有機會向他們學習,實現自我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