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9月5日電(記者劉曉莉 潘強 翁曄)從2004年到2013年,中國—東盟博覽會走過了十年。十年來,全球經濟波瀾起伏,面對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借助著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平臺優勢,中國與東盟國家交往進一步加強,合作領域更加寬廣。
經過2004年的高速增長之后,世界經濟在2005年之后明顯減緩。面對全球經濟下行的壓力,中國與東盟各國“抱團”應對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當前,國際經濟并不景氣,但中國—東盟的貿易額仍在不斷增加。有專家認為,中國—東盟博覽會已經超越了博覽會本身,它十年的變化就是國際經濟形勢的真實寫照。
馬來西亞中國經濟貿易總商會副會長林恒毅說,十年前,東盟十國與中國的貿易還是一個初級階段,而十年后,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已經在世界經濟之林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據統計,今年1-6月,雙邊貿易額為2105.6億美元,同比增長12.2%,高于全國外貿增速3.6個百分點。
林恒毅說,隨著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以及中國—東盟博覽會的召開,中國與東盟之間的往來越來越密切。中國與東盟通過更多的經貿往來、更多的投資合作來穩定雙邊經濟的發展,中國—東盟自貿區在其間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林恒毅指出,世界經濟目前仍不景氣,這對于中國和東盟是一個很大的機遇,中國東盟之間應該通過博覽會等平臺,在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爭取更多的合作,進一步促進雙邊經濟的恢復。
澳大利亞駐廣州總領事館副總領事朱莉表示,在亞太經濟的發展中,中國與東盟的經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作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的東盟,在穩定中國的經濟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反,東盟同樣受益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因為東盟依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其經濟發展的趨勢與中國有很大相似性,因此,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在穩定整個亞太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0+1的合作潛力十分巨大,并在世界經濟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存在挑戰,目前中國與東盟合作正面臨著基礎設施落后、人才緊缺等難題。”馬來西亞貿工部部長穆斯達法說。他認為,由于東盟國家發展水平不一,中國需要針對不同的國家制定不同的合作戰略,使雙邊合作升級。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陳鳳英表示,未來全球經濟將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和以中國引領的新興經濟體共同牽引,世界經濟可望實現“強勁、可持續和平衡增長”的目標。
廣西民族大學中國—東盟經濟研究所所長高歌說,世界經濟的變化為創造中國—東盟的“鉆石十年”創造了有利條件,區域合作不但要發展,更要提高,合作的數量、質量、層次都將發生大變化,促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抱團取暖”等成為提升合作的前提。現在,世界經濟中心在向亞洲轉移,東盟自貿區為轉移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