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曼谷8月11日電(記者 黎藜)泰國開泰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張光劭近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新一屆政府采取了具有遠見的經濟戰略規劃、特別是金融領域改革措施,保證更加平穩和更具有可持續性的發展,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的穩定力量。
張光劭說,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取得顯著成就,目前已進入戰略轉型期,需要進行結構改革,納入更多以市場為導向的機制,才能保證可持續發展。
他說,新一屆政府努力實施金融領域改革,保證金融體系更有效率地運轉,金融資源在各行業更合理分配,減少向非生產性領域借貸融資,同時控制通貨膨脹。這些都是積極舉措,顯示出新一屆政府把重點放在可持續發展上。
他認為,中國經濟發展動力源自改革。雖然改革需要時間,經濟增速也會在短時間內放緩,但整個經濟體系會更高效。
對于中國經濟處于“硬著陸”險境的說法,張光劭不予認同。他說,與美日高負債相比,中國公共負債水平僅在40%至50%左右,這表明中國仍有足夠的財政資源用以投資和刺激經濟,中國經濟也完全可以保持8%甚至9%的增速,但中國新一屆政府明智選擇可持續發展之路。
回顧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張光劭說,當時債臺高筑的泰國保持10%的高速增長,但市場泡沫破滅之后,泰國經濟隨即土崩瓦解,之后花費差不多6、7年時間才得以復蘇。中國新一屆政府沒有一味追求發展速度,轉而大膽放手改革、提高經濟發展質量,這一做法是明智和適時的。
張光劭說,從長期看,中國經濟增長動力來自于國內需求。當前,中國應努力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投資在經濟中占比較大,而且存在質量和效率問題,尤其是地方政府進行的投資,而出口易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因此中國應當建立更加堅固的內需基礎,為發展提供更持續和穩定的平臺。為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并提高農村人口收入。
他說,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對全球有著廣泛和深遠影響。在當前美國、日本和歐洲經濟疲弱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將有助于全球經濟穩定。中國是東盟第一大出口市場,包括以出口為主導的泰國在內的東盟國家愿意看到中國經濟更加穩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