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中越兩國互利共贏、實現邊貿繁榮和邊民增收,我國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陸續在邊境地區設立了東興、憑祥、友誼關、水口、河口、天保、金水河等口岸,并依托口岸設邊貿市場。
越南1996年9月在廣寧省芒街市建立的“芒街經濟特區”現已成為“越北小深圳”,是目前越南一側最活躍的貿易區。其后,越南又在廣西憑祥友誼關接壤地帶建立了“自貿互市區”。對于上述地區,越南中央和地方政府都給予了政策及稅收支持。
得益于地緣優勢,中越邊民互市的形式由來已久,雙方邊貿潛力很大,但據記者調查了解,仍有很多因素制約兩國邊貿發展。
首先,除水果等少量商品通過口岸銷往中國內地外,絕大多數商品還僅限于當地之間的商貿往來。影響力主要在口岸當地,其在中越經貿總額中的比重也不大。另外,記者查詢了越南統計總局、工貿部等部委的數據庫,沒有找到有關中越邊貿具體數額等信息。后經了解得知,越南政府一直沒有建立相關信息的數據庫。
第二,中越邊貿受兩國政治關系影響很大。越南方面以實行經濟調控或市場管理為由,采取一些報復性手段,如刁難中國客商、查扣邊民貨物、強扣中方車輛索要各種費用等現象并不鮮見。
第三,盡管越南政府此前制定了一些推動邊貿發展的文件法規,但在實際操作中隨意性很大,往往是有法不依。比如滿載貨物的中國貨車在離開中國口岸時只需繳納很小數額的稅費,但在進入越南口岸時卻被越南海關人員要求繳納出口費,這是嚴重的貿易不對等。另外還有很多從事邊貿的中國商人耳熟能詳的“許可證”制度、最低限價、高稅率等不合理限制。
第四,據越南的一些企業家介紹,由于中越邊貿法律法規尚不健全,兩國企業打擦邊球的現象更是常態。
越南華龍進出口貿易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李衛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目前中越邊貿主要以設在邊境地區的邊貿市場為主,涉及農副產品、生活物資、煤炭、礦石、木材等。其中中國出口越南的產品主要有服裝、鞋帽、日用百貨、電子產品、生產工具、機械設備及零配件、小型加工工具等。越南出口中國的產品主要包括大米、水果、木薯粉等農副產品以及煤炭、橡膠、木材、禽肉類產品等。
李衛認為,越南政府對推動越中邊貿的總體態度是積極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仍會有層層阻礙。兩國應盡快制定一個完善有效的邊貿管理條例,規范市場。
李衛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勢必會給兩國帶來更多機遇。不過,要讓自由貿易區體現其真正的價值,雙方都要拿出誠意,在海關、稅務、邊防、檢驗檢疫等方面為兩國企業提供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