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3日電 題:互信合作成主流 中國與東盟攜手走向新十年
作者 刁海洋 楊丹怡
為期三天的2013東盟系列外長會當地時間2日在文萊首都斯里巴加灣市落下帷幕。其中,6月30日舉行的中國—東盟外長會備受外界關注。此次會議恰逢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首次以中國外長身份參會的王毅在會議期間高度評價雙方關系。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王毅出席此次系列外長會的主要成果是給中國與東盟未來10年的發展定下基調,增進政治互信、加強各領域合作已成各方共識。在南海問題上,各國再次確認,要在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以下簡稱《宣言》)的基礎上,穩步推動“南海行為準則”(以下簡稱“準則”)的達成。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曲星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稱,王毅此次參會著重突出中國的周邊外交在整體外交布局中的重要地位,闡明其是中國外交最大的挑戰與希望所在。在當前大的周邊背景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東盟外長會后發布的聯合新聞稿中,合作、交往、穩定、互聯互通等詞語出現頻率甚高。這折射出中國—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10年來,特別是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立以來,雙方在各領域合作取得顯著成就。
中國—東盟關系從空間上和時間上都具有重要意義。在空間上,中國與東盟涵蓋1400萬平方公里和19億人,是東亞覆蓋面最廣的次區域伙伴關系。在時間上,中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時期,美國“亞太再平衡”戰略正處于布局階段,南海地區安全形勢趨緊。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際研究學部主任張蘊嶺表示,中國與東盟在新形勢下不斷充實伙伴關系不僅有利于東亞地區的繁榮,也有利于整個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他進一步指出,中國與東盟未來應該在經濟、軍事以及非傳統安全等領域加強合作。在經濟領域,各方都應該著力打造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版”,著力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RCEP)的建立;在軍事上加強交流,合適的時候可以進行聯合軍演;在緝毒、反恐、走私等非傳統安全領域要簽署實體性協議。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在此次會議上的表態得到各方肯定。個別聲索國繼續制造雜音,但沒有成為主流。正如王毅2日在東盟地區論壇(ARF)外長會上所言,“中國與東盟關系是全方位的,不能被個別問題所定義,不能讓個別問題影響雙方友好合作大局”。
王毅表示,我們已經同意今年9月在中國舉行下一輪落實《宣言》高官會和聯合工作組會議,推動全面有效落實《宣言》,并在落實《宣言》框架下就如何推進“準則”舉行磋商,在協商一致基礎上循序漸進推動“準則”進程。
張蘊嶺認為,談“準則”要有合適的氛圍,此次會議上中國著力改善此前的緊張氛圍,推動南海問題的解決。“南海不穩,中國與東盟的關系就要受影響。中國深知這一點。”
新加坡《聯合早報》曾發表社論稱,中國與東盟此次在“準則”問題上有了新進展。該報稱,9月在中國舉行的一系列會議將對“準則”正式開展協商,這值得歡迎及肯定。同時,中國在此次會議上調整姿態,積極改善緊張氣氛。
中國與東盟關系在過去10年實現跨越式發展,王毅認為“四個始終”乃成功經驗。它包括“始終堅持增進政治互信,始終堅持促進共同發展,始終堅持共同應對挑戰,始終堅持拓展東亞合作”。
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教授李一平指出,在第二個十年中,雙方關系面臨重要發展機遇。特別是在2015年東盟共同體建成后,中國和東盟如何繼續深化合作,如何充分發揮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主導作用成為雙方的主要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