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簾培訓中心的收益超出卓林波的預期,每期都是爆滿。
中新網6月4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來自中國,三名新加坡新移民三個轉行創業故事。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的卓林波,大學時主修工業自動化,多年后卻做上裁縫,迎來事業春天。33歲的李攀峰在所學專業領域工作了7年后,出來創業,目前已成為煉油石化儀表供應商。大學畢業后,加入本地投資銀行的陳偉峰,在金融業不景氣時,投身教育行業做新嘗試,卻試出了佳績。
一、工程師轉行賣窗簾
大學時主修工業自動化的卓林波肯定沒想到自己多年后卻做上了裁縫,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行業轉變,卻讓他迎來了事業的新春天。
33歲的卓林波來自中國張家界,目前是新加坡永久居民。2008年初,他來新加坡,在本地找到一份往大陸地區銷售網絡測試儀器的工作,就這樣留了下來。剛開始,語言、生活習慣等諸多方面都不適應。
“在新加坡的工作是循規蹈矩,做分內的事情上分內的班,遲到早退都是一件很嚴重的事情。這與我之前中國的工作大不一樣。一是不太喜歡這種上班模式,二是想做點自己的事情,所以就想自己創業。”卓林波坦誠表示。
2010年,隱忍了兩年的卓林波決定辭職創業。粗略地分析了一下本地市場后,他為自己設定了兩個創業方向——做餐飲或窗簾行。
從未拿過菜刀的卓林波為了了解餐飲業的運作模式,決定以應聘后廚員工的方式到餐廳做詳盡的了解和學習。經過兩輪面試,最終他被一家日本餐廳聘請,做廚師學徒。
“進去工作才發現,每天就是跟在廚師后面學習切菜、配菜,根本沒有機會接觸餐廳的整體運作和管理。每天陷入眼前的瑣事中,與初衷背道而馳。”這份工作卓林波沒有做滿一個月,就向老板提出了辭職。“沒想到的是,老板提出加薪挽留,因為他需要永久居民身份的員工,來增加工作準證員工的配額。這也讓我看到餐飲行業受雇傭政策制約的現狀,最后決定放棄做餐飲業。”
籌備開窗簾培訓班
幾經籌措,卓林波在本地開起了自己的窗簾行。剛開始他是想從中國拿成品過來在新加坡賣。他先在中國深圳找了一個加工廠,新加坡有了定單就定制。但超長的海運時間是麻煩事,總是不能如期給客戶交貨,帶來很多困擾。他于是決心親自去中國學習窗簾制作與設計。
卓林波通過各種渠道在杭州找到一位師傅,“在學習的過程中,我慢慢發覺窗簾培訓應該在中國有一定的市場。因為中國的窗簾行業還處于發展初期,至少在窗簾款式方面沒有太多突破,款式大都比較陳舊,沒有創新。”
學習期間,卓林波一直在琢磨如何把學到的窗簾設計和制作工藝轉換成創業資本,僅僅是回新加坡開一家窗簾店嗎?學習結束后,他退掉回新加坡的機票,直飛廣州,在廣州租好課室,籌備開窗簾培訓班的各種事宜。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他在廣州的窗簾培訓中心就正式營業了。
“后來培訓中心的收益超出我的預期,每期都是爆滿。于是在2012年底又在廣州開了一家分部,擴大了招生規模與培訓規模。”
去杭州學習本來是為了解決交貨期的問題,同時更深入去了解這個行業。但去了趟杭州,卓林波又發現另一個行業亮點——窗簾培訓,并且馬上付諸行動。現在的他以廣州培訓業務為主,基本上放棄了新加坡窗簾零售業務。
喜歡新加坡的簡單、安全
談起創業經歷,卓林波說從來沒把創業看得多么艱難神圣。“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為自己做點事都算是創業吧。沒幾個人是專為做一件事而生的,敢于嘗試,在過程中學習和摸索,做著做著就成功了。”
現在卓林波的太太和孩子都成為新加坡公民,他保留永久居民身份,便于往返新中兩國。“家安在新加坡,一是因為我跟我太太都喜歡這里。二是為了孩子,覺得這里的教育比較系統。但還有一點,我跟我太太在各自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為了雙方父母,以后也有回中國的可能性。所以我一直保留永久居民身份。”
窗簾培訓中心的收益超出卓林波的預期,每期都是爆滿。
至于家在新加坡,生意卻在中國。他說沒有考慮太多,哪里有市場就去哪里。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能跑得動。“廣州是我的工作,新加坡是我的生活,兩者都不可或缺。”
二、就業是做演員 創業是當導演
與卓林波說干就干、率性而為的創業經歷不同,同樣33歲的李攀峰在所學專業領域工作了7年,最終走出來建立潤德工程技術公司。經過3年的打拼,目前已經成為較為知名的煉油石化儀表供應商。
來自中國的李攀峰目前是潤德工程技術公司執行董事,新加坡公民。2000年,他在武漢科技大學就讀。期間,參加湖北省教育廳和義安理工學院的交流項目來到新加坡,修讀電氣工程專業。2003年畢業后,李攀峰開始到艾默生電氣工作,至2011年6月。這7年的時間,他從一名工程師助理成長為高級工程師,參加了上海賽科石化、卡塔爾天然氣二期項目的設計、建設與調試等,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
報讀新加坡MBA課程
2006年,李攀峰在工作之余,報讀了上海交通大學在新加坡的MBA課程,為日后開公司做系統的理論學習。2011年,李攀峰決定自己成立公司,開啟創業之路。“我認為就業是做演員,在別人的臺上演;創業是當導演,創業最辛苦的也就是最初階段要自導、自演、自拍。”李攀峰調侃道。
公司成立后不久就成為新加坡煉油、馬來西亞國油以及殼牌的注冊供應商。這無疑給創業路上剛起步的李攀峰注入了動力。經過3年的拓展,李攀峰的公司已經成為多家企業的東南亞總代理,并且在新加坡注冊了自己的品牌商標“wonder”。
李攀峰認為,一份事業最重要的就是得到社會的認同,做技術和工程最大的成就就是有自己的品牌,“不管是中國還是亞洲目前都缺少自己所有的自動化儀表品牌,大多都是美國和歐洲產品。我們就是要通過全球資源、本土服務的途徑,建立本土的儀表品牌。”
今年,李攀峰和他的團隊在做質量認證體系和專利的注冊。他們想借助新加坡的品牌在這里打造區域的儀表名牌,從而在服務質量、效率以及價格上和美國歐洲產品競爭。
他說新移民在新加坡不管是創業還是就業都會面臨更多的挑戰和困難。選擇創業還是就業,更多的是取決于自己的性格以及家庭環境等。“從我個人的性格來講我更愿意創業,因為更能充分激發自己的動力和潛能,所以我滿意現在的事業。”
三、新加坡經驗助拓中國市場
39歲的陳偉峰來自上海,于2005年加入新加坡國籍。
高中畢業時,父親決定送他到國外讀大學,1994年,陳偉峰來到新加坡進修英語。初來時,“地鐵里即使人多聲音還是很小,馬路兩旁很少看到人。這和上海到處喧鬧,到處施工,家家在搬遷的情形有很大反差。那時感覺新加坡的確很發達很文明,交的新加坡朋友多數都很友善真誠,自己很快就融入了這個社會。”陳偉峰回憶道。
獲得學士學位后,陳偉峰加入一家本地投資銀行,但九一一事件后,投資銀行紛紛精簡人員,陳偉峰被調至銀行其他部門,這讓他感覺自己與當初的理想漸行漸遠。
正當他心灰意冷的時候,被一家本地大型教育機構招聘中國區經理的廣告吸引,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面試后,順利獲聘。針對當時金融業不景氣的大環境,陳偉峰決定投身教育行業做新的嘗試,誰料這一做就是7年。“這個看似陰差陽錯的轉變,雖然沒有讓我實現當初的愿望,但卻帶我進入了一個真正能夠發揮所長的領域,那就是:以對新加坡文化的了解,用投行的思維方式結合自身的中國背景,協助機構把中國業務擴大化和專業化。”
2009年,陳偉峰又受聘于澳大利亞詹姆斯·庫克大學(JCU),擔任其大中華區域經理,常駐新加坡校區,負責大學在中國大陸和港澳臺的合作、招生和品牌推廣。大學在中國招收了5000多名中國學生留學新加坡,建立了多個合作項目。
陳偉峰說:“在開發中國市場的時候,我們做得相對好的原因,就是我們在新加坡受過教育和工作過,在中國又有自己的人脈,懂當地的方言,了解中國內地的運行方式。這樣一來,為機構進入中國節省了試探和發展成本,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及時抓住機會。”
他說,這里的中國移民來自五湖四海,如果每個人都發揮了自身優勢,那就等于協助新加坡深入到中國各地進行互通交流,這是利用自身資源的最好表現。(徐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