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第九代孫愛新翼(左一)、晚晴園主人張永福曾孫女張碧霞(中)與孫中山日本支持者梅屋莊吉的曾外孫女小坂文乃,三位名門后裔昨天在晚晴園的特展上相見歡。(周柏榮攝)
由新加坡晚晴園花一年多時間籌備的特展《海外逢知音:孫中山、新加坡和日本》,通過近90件珍貴的文物、史料、墨寶、照片、地圖和剪報等,捕捉孫中山與新加坡和日本兩地的特殊情誼,同時也追述戰前日本人社群在新加坡的生活情形。
新加坡與日本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兩個重要海外基地,孫中山和他的一些日本追隨者都曾在新加坡活動,為緬懷這段特殊的跨國情誼,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首次與日本博物館和日本志士的后人合作,展出近90件凸顯這一風云時代的珍貴文物。
《聯合早報》網站報道,這個由孫中山南洋紀念館(晚晴園)花一年多籌備的特展取名《海外逢知音:孫中山、新加坡和日本》,通過近90件珍貴的文物、史料、墨寶、照片、地圖和剪報等,捕捉了孫中山與新加坡和日本兩地的特殊情誼,同時也追述戰前日本人社群在新加坡的生活情形。
這些展品絕大多數是首次在新加坡亮相,有一半屬于私人收藏。參與特展的三家日本博物館是神戶孫文紀念館、熊本縣荒尾市宮崎兄弟資料館與長崎歷史文化博物館,提供私人珍藏的則包括孫中山日本友人宮崎寅藏、梅屋莊吉及早期新加坡日本人社群領袖中野光三的后人。
特展也獲得日本駐新加坡大使館、新加坡日本人協會和博物館之友(日語導覽組)的支持,以及日本稻畑公司的捐款贊助。
新加坡人力部代部長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陳川仁昨早為特展主持開幕,贊揚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在2011年10月整修重開后,積極通過與海外機構合作,舉辦內容豐富精彩的展覽,從不同角度呈現新加坡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所扮演的角色。
晚晴園董事會主席鐘聲堅在致歡迎辭時則強調,新加坡和日本是孫中山革命事業的重要基地,“1895年,第一次廣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流亡海外16年,其中,日本是他第一個流亡地點。1905年8月,孫中山在東京成立了第一家同盟會分會,同年底,在晚晴園也成立了同盟會新加坡分會。”
他指出,晚晴園原本是張永福買來作為母親養老的別墅,“后來這里卻成了新加坡革命志士聚會的場所,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黃興等風云人物曾在這里商談國事,在辛亥革命成功前的10次起義中,有三次是在晚晴園內策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