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中國與東盟簽訂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10周年。相關專家認為,過去10年是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的黃金時期,雙方經濟融合日益加深,政治互信日益增強,但是中國—東盟經貿合作還面臨一些深層次挑戰,雙方亟待拓展新的領域和利益共同點。
????——經濟謀求共贏 政治互信加深
????2002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供了基礎性的法律保障。10年來,中國與東盟已建立多層次的合作機制,雙方的政治互信實現了質的飛躍。
????1991年到2011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從79.6億美元增至3629億美元,2011年東盟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的第三大貿易伙伴,中國連續3年成為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中國對東盟的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截至2012年6月,中國與東盟雙向投資已突破900億美元。
????老撾總理通辛高度評價中國-東盟博覽會對促進中國同包括老撾在內東盟各國友好合作關系發展的積極作用。緬甸總統吳登盛說,緬甸與中國是友好鄰邦,未來雙方的貿易往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楊沐認為,目前在中國、東盟以及其他東亞國家范圍內已經形成共識,即健康的貿易、和平的環境、廣泛的經濟合作有利于每個國家和整個區域的發展。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說,“進一步鞏固和深化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維護友好合作大局是大家共同的戰略選擇。”中國的發展離不開東盟,東盟的發展也需要中國,共同的利益把雙方緊緊連在一起。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說,中國-東盟自貿區成功建立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為今后中國與其他國家建立自貿區提供了“范本”。
????——貿易投資結構待改進
????不少專家認為,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訂10年來,是雙方關系發展的黃金時期,但是當前世界經濟形勢的新變化也為中國—東盟間的貿易與投資合作帶來新的挑戰,貿易和投資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矛盾凸顯。柬埔寨國務兼商業大臣在自貿區論壇發言中指出,自貿區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由于東盟各國發展水平不同,資源稟賦各異,自貿區也給各成員國帶來產業競爭、關稅削減、貿易轉移和結構調整等挑戰。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張蘊嶺分析,從貿易結構上看,盡管中國是東盟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但是中國的出口主要是制成品,進口主要是原材料和零部件半成品,特別是中國與東盟的一些欠發達成員國長期存在貿易順差。
????不僅是貿易結構存在不合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也不成熟,與日本、韓國企業對東盟的投資水平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東盟經濟事務專家陸建人認為,日、韓對東盟的投資是這兩國產業鏈的外延,主要由大財團、大企業進行。他們在東盟的工廠是日、韓跨國公司生產網絡的組織部分,并有自己的技術創新。而中國對東盟的投資者中則多以資源合作和承包工程為主,且主要是中小企業,他們起不到生產網絡拓展的功能。
????同時,“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TPP)可能造成貿易轉向效應,沖擊中國—東盟自貿區。一些業內人士認為,由美國推動的TPP對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可能產生沖擊。
????陸建人說,目前東盟中已有新加坡、文萊、越南、馬來西亞等4個成員國加入了TPP談判,此外菲律賓和泰國也在積極考慮加入。新、馬、泰、越都是中國在東盟的重要貿易伙伴,2011年4國對華貿易額占東盟整體對華貿易額的60.1%。TPP實施全部商品零關稅,在其建成后,這些國家對美國的進出口將放量增長,由此產生的貿易轉向效應可能會減少東盟整體對華的貿易額,沖銷中國東盟自貿區的效應。
????——釋放自貿區引擎作用 深化中國—東盟合作
????在當前中國—東盟合作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部分專家建議,我國可加強雙方合作,進一步釋放自貿區的引擎作用,加緊塑造中國—東盟共同利益體。
????一是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和利益共同點。許寧寧表示,雖然中國—東盟自貿區已經建成兩周年,但是目前一些非關稅壁壘仍然存在,雙方應在充分考慮經濟發展水平和市場承受能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市場準入,消除貿易和投資的壁壘,實現雙方對經濟一體化效益的共享,進一步釋放自貿區的發展潛力。
????新加坡貿工部兼國家發展部高級政務部長說,中國-東盟自貿區應該根據一體化程度,不斷改善、擴大和深化,使區域內國家通過這一平臺保持有利的市場經濟地位。
????泰國前總理、WTO前總干事素帕猜認為,中國-東盟自貿區應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消除非關稅措施、加強在交通、信息通訊技術等基礎設施服務業領域合作、推動服務貿易等方面做出更多的努力。
????菲律賓工商總會永遠名譽主席蔡聰妙認為,中菲應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金融等領域合作。
????越南社科院中國研究所教授杜進森建議,東盟國家可以擴大與中國的合作領域,特別是加強與中國的交通對接。除了經貿領域之外,從現在到2020年,越南將優先在交通、旅游、漁業、環保、海上搜救、農業和科學技術領域與中國加強合作。
????廈門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王琴說,“中國—東盟自貿區降稅基本完成后,應將中心轉移到貿易便利化上來,將簡化原產地證書申領和通關手續、提高優惠政策的利用率、提高管理的透明度等舉措落到實處。”
????二是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平臺機制。中國—東盟博覽會作為惟一由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主辦的國際經貿交流盛會,擔負著促進政治、外交、經貿、文化等交流合作的多重使命。自2004年以來,每年一屆的博覽會發揮了獨特的平臺作用。通過高層友好交往,增進政治互信,也為雙方經貿合作和其他領域合作提供了可靠保障,帶動了工商界的務實合作。
????中國—東盟博覽會秘書處秘書長鄭軍健說,通過舉辦多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博覽會秘書處與東盟國家保持了友好、順暢的關系,雙方應借助這一平臺實現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和政策、標準、信息等多方面的協調統一,從整個自貿區的角度對生產要素進行整合,使中國與東盟的經濟利益更加緊密的聯合在一起。
????三是加強中國與東盟的產業對接。不少專家認為,打造好雙方密切的產業鏈才能形成相互依存的經濟共同體。目前中國和東盟國家均將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作為發展本國經濟的重大舉措,如何借助自貿區的優惠政策,在更廣闊的空間內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將成為中國與東盟國家越來越關注的問題。
????許寧寧說,中國與東盟10國行業對接和產業合作,關系到自貿區的活力,只有產業對接好了,才能形成自貿區新的生產力和對外競爭力,減少自貿區內盲目競爭和行業合作粗放的狀況。
????專家建議,中國可加強與東盟政府間產業政策互相通氣,相互協調,并進而發展為部長級合作機制。近年來,中國和東盟部分國家領導人多次建議將雙方的宏觀經濟發展規劃和政策銜接,其中產業發展規劃和政策的溝通合作十分重要,應予以落實。雙方政府應制定并落實促進產業合作的各有關政策,鼓勵產業合作發展。(記者王軍偉 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