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0月24日電 (記者 黃艷梅)不斷放大的貿易與投資將進一步提高人民幣在東南亞的地位,加快其國際化進程。鑒于中國對東盟地區的貿易逆差不斷擴大,東盟國家最有可能成為人民幣“走出去”的第一站。
截至7月底,今年全國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量已超過1.1萬億元。為此,有經濟學家樂觀表示,人民幣或在2013年前成全球三大貿易結算貨幣之一。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看來,2020年中國人民幣或將占世界儲備貨幣的3%。
中國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表示,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將遵循兩個“三步走”軌跡,即地理上,從周邊化到區域化再到國際化;功能上,從結算貨幣到投資貨幣再到儲備貨幣。
毋庸置疑,中國現在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的推進重點,是在周邊地區建立人民幣“流出―流入”渠道,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中的使用范圍,建立離岸市場,開放在岸市場。
近年來,伴隨著經貿層面上交往規模的擴大,中國與東盟國家在地區性金融機制建設方面邁出實質性步伐。自2009年7月東盟列為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首批境外試點區域,目前中國已與東盟多國簽署了雙邊貨幣交換協議、互設金融機構。
中國與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簽署了6份總額為635億美元的雙邊貨幣互換協議。中國人民銀行先后與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的貨幣管理當局簽署了總額為3300億元人民幣的雙邊本幣互換貿易,支持直接雙邊貿易及直接投資。2010年,人民幣兌馬來西亞林吉特也直接掛牌交易。
目前,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央行和貨幣當局已經將人民幣列為官方儲備貨幣。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已擴至東盟所有國家,人民幣跨境投資已開始試水。作為中國與東盟交流與合作前沿的廣西,在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中成績斐然。
近日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與發展領袖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專家指出,歐元國際化的成功和日元國際化的失敗表明,在以美元為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任何一國貨幣的國際化努力如果不依賴區域貨幣合作的“集體行動”,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綜合考慮經貿合作、地理位置、歷史淵源和地緣政治等因素,加強中國與東盟各國的貨幣金融合作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鑒于當前世界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的形勢,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提出應繼續鼓勵和支持人民幣在區域貿易投資中的跨境使用,構建通暢的人民幣跨境流動機制。同時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支付渠道,豐富人民幣跨境融資和投資產品。
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首席執行官任瑞生說,跨國以人民幣計價的交易能夠幫助中國和柬埔寨的公司避免美元匯率的風險,在此基礎上貨幣損失的風險還有外匯交易的風險將會大大降低。“我想更多的柬埔寨商業家會接受使用人民幣作為支付的貨幣,而且也希望有一個更好的增長幅度。”
當前,中國正在從幾個方面逐步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專家指出,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目前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的背景下,中國應抓住當前全球和東盟地區經濟金融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的時機,進一步在現有的框架下擴大和強化中國與東盟各國的區域金融合作,有力推動人民幣區域化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