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南寧8月20日電 (王雪 周群)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的新形勢下,區域合作碰到怎樣的瓶頸?地區合作的方向、路徑性問題怎樣破解?剛剛結束的第六屆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論壇上,中國和柬埔寨、印尼、老撾、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東盟國家的官員、專家共同探討破解之道。
????2006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快速增長,提前3年實現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中國是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而東盟也是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
????談到雙邊合作中不利和制約因素,多位高官和專家指向了“互信”。隨著世界性經濟風險出現,發達國家貿易保護抬頭,影響其外貿和資本流動,加劇中國和東盟間的競爭。競爭還是互補?這依然存在分歧。
????隨著世界經濟聯系日趨緊密,地區范圍也在變化,中國、東盟10國“十加一”,東盟10國加中、日、韓“十加三”,再加上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擴大到“十加六”,加上美國、俄羅斯因素,這些變化和不確定性也對中國東盟雙邊合作產生不明晰的影響。
????在18至19日舉行的論壇上,多位專家提到在歐美國家金融危機沖擊下,中國—東盟要摒除外界和內部的干擾,按照自己的方式攜手發展本地區經濟。
????菲律賓前總統拉莫斯呼吁各方著眼于和平、穩定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和諧。“好好珍惜現在的和平與它帶來的好處,共享中國—東盟自貿區所帶來的機會。”
????柬埔寨聯合商業銀行總裁任瑞生呼吁中國和東盟各國按照自己的方式合作發展。他贊賞與中國貿易往來中充分信任帶來利益。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中方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指出,中國和東盟國家除加強溝通交流外,中國—東盟產業對接需要引起重視。“現在中國—東盟的產業對接工作遠遠落后于市場開放的速度。過去彼此的產業鏈被高關稅切斷或扭曲。如今實現零關稅,急需將產業鏈對接上。”他認為,通過產業對接既能打造新的產業鏈,促進產業升級,形成區域更強的生產力和整體的對外競爭力,也可減輕東盟有些國家對本國中小企業受中國產品沖擊的擔心,促進共同發展。
????盡管中國與東盟各國存在政治、文化、發展等差異,參會專家紛紛表示,它無法阻擋中國—東盟繼續推進互利合作的腳步。
????事實上,東盟國家從合作中獲得的收益是明顯的:2006至2010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以年均16.1%的速度增長,提前3年實現突破2000億美元大關;2011年上半年,中國對東盟貿易逆差達109億美元;隨著中國農產品市場逐步向東盟國家開放,必將促進以農產品生產為主的東盟國家經濟發展;中國在東盟國家直接投資目前已突破100億美元,為當地直接創造就業6萬余人。
????亞洲開發銀行東亞局金融、公共管理及區域合作處處長Naomi Chakwin在論壇上的發言引人深思:“亞洲的成功得益于一體化,當前國際經濟低迷,亞洲經濟經受住了考驗但同樣面臨通貨膨脹等諸多問題。面對復雜經濟形勢,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成功應對這些挑戰,中國和東盟各國需要攜手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