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南寧4月21日電 題:中國-東盟自貿區助推兩岸經貿合作漸入佳境
新華社記者 程群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和發展將帶來諸多機遇,立足大陸開拓東盟市場已成為很多臺商的共同選擇。”臺商周世進說。
1989年,周世進第一次到南寧考察投資環境。3年之后,他正式決定在南寧投資創業。如今,身為明耀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的周世進,已連續三屆擔任南寧市臺資企業協會會長。
“當時的廣西還比較落后,一些基礎設施還不完善,但在充分考察后,我選擇了在廣西投資創業,”周世進說,“廣西背靠大西南,擁抱東南亞,是出入東南亞的重要門戶,這是我選擇投資廣西的重要因素。”
隨著中國-東盟自貿區全面建成,越來越多臺商像周世進一樣,加快了在廣西這個“橋頭堡”面向東盟布局的步伐。
臺商黃薇彤兩年前還在廈門從事美容行業,因為看好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前景,她先后投資2.5億元人民幣,在中越邊境的廣西水口口岸從事驗貨場經營和國際貿易。“物流園區建成之后,95%以上的客戶都是主動找上門,現在我已經決定在這長期投資。”黃薇彤興奮地說。
在黃薇彤的帶動下,已有多位臺商準備投資廣西。黃薇彤說,廣西是中國唯一與東盟國家既有陸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區,區位優勢明顯。她建議更多的臺商多到廣西走走,感受中國-東盟自貿區發展的熱潮,尋覓其中的商機。
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的統計數據顯示,臺灣是廣西吸收外資的主要來源地之一,2010年臺商投資廣西的項目57項,同比增長39%;合同臺資5.41億美元,同比增長1%;實際到位臺資3.96億美元,同比增長60%。
“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前來廣西投資興業,利用廣西的獨特區位優勢作為進入東盟市場的地區總部和中轉中心。臺泥、光寶集團、富士康等多家大型臺資項目陸續落戶,臺資在廣西的投資規模已躍居大陸西部省區前列。”廣西壯族自治區商務廳港澳臺日韓合作處處長譚秀洪說。
廣西“十二五”規劃提出,未來5年將發展壯大14個千億元產業,其中臺泥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南寧富士康電子產業園等都位列其中。同時還將推進貴港(臺灣)產業園等一大批重點產業園區的發展。
按照規劃,2011年廣西將先行先試,務實推進憑祥-同登等跨境經濟合作區和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的建設,完善口岸功能和大通關機制,加快建設面向東盟的商務總部經濟。
譚秀洪告訴記者,近年來組團到廣西考察的臺灣經貿團體數量在成倍增長,自貿區發展和北部灣經濟開放開發帶來的商機,受到眾多臺商的關注。
在海峽兩岸(廣西·玉林)農業合作試驗區,目前已有53家臺資企業入駐,總投資額達42億元人民幣。旺旺集團、農友種苗股份有限公司等一批臺灣知名企業也相繼進駐試驗區開展投資合作。
“想要搶抓自貿區的無限商機,廣西就是臺商的最佳投資地。”周世進說,自貿區的“零關稅”優勢加上《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的簽署實施,進一步加強了兩岸經貿合作,越來越多的臺灣企業把廣西作為通往東盟門戶的重要平臺。
“ECFA的簽署實施,為桂臺全方位、深層次開展投資貿易合作帶來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譚秀洪指出,盡管桂臺兩地目前的貿易總量不大,但隨著廣西作為中國-東盟區域性商貿物流中心地位的深化,桂臺經貿合作潛力巨大。
每年一屆的中國-東盟博覽會也成為臺商關注的熱點。2010年臺灣企業首次以組團的形式在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亮相。即將于今年10月舉辦的第八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也將設有臺灣商品展示區。
“隨著兩岸貿易和投資障礙的逐步消除,廣西的市場、資源、人才優勢與臺灣的技術、研發、管理優勢將進一步結合,桂臺將積極擴大在電子信息、石化、汽車、機械、鋼鐵等重點產業的分工協作,形成產業鏈,構筑產業優勢,共享經濟成長收益,實現兩地之間‘1+1>2’的經濟效應。”譚秀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