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也整體達到小康水平。從1953年到2000年,中國已陸續完成九個“五年計劃”,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而1979年以來的改革開放,則使中國經濟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增長。進入二十一世紀后,中國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經初步建立,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顯著增強,宏觀調控體系日趨完善;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經濟增長方式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按預定計劃,到2010年,中國將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到2020年,建立起比較成熟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國民經濟的發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經濟極端落后。如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人民生活也整體達到小康水平。進入二十一世紀,中國政府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國民經濟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24661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
中國經濟的發展是通過執行“五年計劃”實現的。從1953到2000年,中國共實施九個“五年計劃”,為中國經濟奠定了堅實的發展基礎。而2001年至2005年實施的第十個五年計劃更是獲得極大成功,各項經濟目標提前實現,國內生產總值五年平均增長9.5%,經濟實力進入世界前列。
【國民經濟統計數字】
2010年
一季度GDP增長11.9% CPI上漲 2.2%
2009年
國內生產總值逾33萬億元;GDP33.53萬億元,增8.7%;工業增加值增11%;CPI降0.7%;固定資產投資22.5萬億元,同比增3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5萬億元,比上年增15.5%;外貿總額同比降至2.21萬億美元,降幅13.9%;吸收外資900.3億美元,同比下降2.6%。政府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23435家,同比下降14.8%。國家外匯儲備余額突破2萬億美元。
2008年
GDP增長9.6%,外貿總額逾2.56萬億美元,經濟總量已占世界6%
【節約型社會】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駛入快車道,能源、礦產、水、土地等自然資源消耗一直在不斷增長。在過去20多年中,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在資源和環境方面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經濟增長方式粗放,資源消耗高,浪費大,污染重。目前,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源、原材料和水資源消耗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生產、建設、流通、消費領域浪費資源的現象還相當嚴重。因此,中國政府明確提出了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重大戰略決策。
建設節約型社會總的要求是:堅持資源開發與節約并重,把節約放在首位的方針,以節約使用資源和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以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為重點,建立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鄉建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