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尼西亞經濟
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制造業迅速崛起。90年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01年占GDP比重近40%,吸納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經濟在建國初期發展緩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均增長僅2%。60年代后期調整經濟結構,經濟開始提速,1970年至1996年間GDP年均增長6%,躋身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嚴重衰退,貨幣大幅貶值。1999年底開始緩慢復蘇,GDP年均增長3%-4%。2003年底按計劃結束國際貨幣組織(IMF)的經濟監管。
蘇希洛政府重視吸引外來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消除貧困、加強法制建設和反腐工作。2008年印尼國內生產總值4503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出口總額2655億美元,人均收入2271.2美元,通貨膨脹率11.06%,外匯儲備516億美元,外債1290.7億美元。失業人數939萬人,失業率8.39%(2008年8月)。
【資 源】 富含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錫、鋁礬土、鎳、銅、金、銀等礦產。截至2003年,石油探明儲量47.2億桶,潛在儲量50.24億桶。2006年日產石油量為92.3萬桶;天然氣探明儲量94.75萬億立方尺,潛在儲量75.56萬億立方尺。煤探明儲量70億噸。2007年油氣資源出口額221億美元。
【工 業】 工業發展方向是強化外向型制造業。近幾年制造業增長速度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2006年占GDP比重為27.8%,就業人口1106.6萬。
【農漁林業】 2006年農漁林業占GDP比重為14.1%。其耕地面積3384萬公頃(不包括巴布亞省)。漁業資源豐富,政府估計潛在捕撈量為802萬噸/年,2007年實際捕撈量為494萬噸。2005年森林面積1.27億公頃(50年代為1.62億公頃),約占國土總面積53%。
【對外貿易】 外貿在印尼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勵和推動非油氣產品出口,簡化出口手續,降低關稅。1997年外貿總額為951億美元,1998年和1999年連續下滑,2000年受出口和內需推動銳增32%,2001、2002年受全球經濟放緩影響有所下降,2003、2004年恢復增長,2005-2007年均增長率在10%以上。
【人民生活】 1997年金融危機以后,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政府加大救助力度,研究建立全國社會保障體系,同時采取擴大就業和加強能力建設等中長期措施,努力解決結構性貧困問題。2006年貧困人口3900萬,貧困率17.8%。截至2008年8月,印尼失業人數為939萬人,失業率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