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4月24日電 一季度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達629億美元,東盟成為中國第三大出口市場,第四大貿易伙伴。但國內企業對自貿區優惠政策的利用還很不充分,利用率不足10%。此外,有些企業對區域性優惠政策認識也存在誤區。
在近日舉行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政策與實務研討會”上,商務部亞洲司副處長李雅彬透露,今年一季度,中國-東盟進出口貿易額達到629億美元,同比增長61%,高于中國外貿總體44%的增長水平。今年3月,中國出現逆差72.4億美元,結束了自2004年5月以來連續70個月順差的局面。
不過,中國企業在開拓東盟市場方面,依舊存在很多問題。
“因為信息渠道不暢,很多的企業也對中國-東盟自貿區思想準備不足。”李雅彬表示,部分東盟國家投資環境也有待改善。李建議企業面對東盟10國,要因“國”制宜,深入調研,避免盲目投資。
商務部國際司處長蔣季青則表示,企業要多利用自貿區的優惠政策,通過降低關稅降低成本,從而增強中國產品的競爭力。據介紹,為使得中國由貿易大國向貿易強國轉變,目前共簽了8個自貿區協定,而正在商談的有6個,處于聯合研究階段的還有3個。
國家質檢總局通關業務司原產地處處長康玉燕表示,目前中國自貿區優惠政策的利用還不平衡。“持有中國檢驗檢疫機構簽發的區域優惠原產地證書,產品進入相應國家時,不僅能享受關稅減免待遇,還能在通關上得到便利。用足優惠政策不僅可以節省通關時間和關稅費用,還可以節省大筆的集裝箱和場地租用費。”
“中國對東盟自貿區優惠政策利用不足10%。區域性優惠原產地政策是近年來的新事物,還未被企業廣泛熟知。有些企業對區域性優惠政策認識也存在誤區。”康玉燕建議,進口企業也要重視原產地證,降低進口成本。企業可以通過出口商提供的優惠原產地證明書,在進口報關時享受優惠關稅的同時,降低進口商品的成本,節省外匯支出。